《新乡市大东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解读之二

大河新乡网柠檬 2017-11-04 10:41: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远期目标:至2030年,将大东区建设成为协同发展、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组团示范区和新乡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明显,带动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先导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新乡大东区不同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新城区、开发区、拓展区,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面孔,具有许多创新元素和不同特征。其区域内有7个行政建制单位和多个产业集聚区、园区,但自己却不是一个行政机构,只是一个大型服务平台和综合载体。大东区临时管委会下设的办公室,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行使“规划、统筹、督导、服务”职能,因此,大东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定位、重点等理念思路、具体内容,都是从全局和长远谋划的。

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等领导在大东区指导谋划工作

大东区规划的范围划定考虑到诸多因素。一是现有产业基础。为支撑大东区发展,新乡高新区、新乡经开区、新乡电源产业园、新东集聚区、延津节能环保园、古固寨园区等整体进入,作为实现大东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二是相关功能区配套。考虑到大东区经济基础和现代功能区的完整,将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交通枢纽、商务中心、大学城、医院、教育、文化、科技创新等功能区划入。三是交通生态设施。充分利用好长济高速、新菏铁路、S310长邵线、S311封辉线、S227林桐线、S309长济线、X014吴通线在沟通东西、联接南北中的作用,还要为G107向东改线留出足够空间。新乡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延津县国有林场作为新乡市东部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应纳入大东区,使之成为大东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保持行政区完整。为便于组织协调,尽量保持现行区域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与6个产业集聚区(园区)边界相接的乡镇能整乡镇划入的要整乡镇划入,不能整乡镇划入的要整村划入。五是长远发展的需要。大东区空间区域边界要充分考虑新乡市中心城区及大东区未来发展需要,虽然不是未来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边界,但未来10年~20年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边界必须包含在本次大东区规划边界范围以内。六是与其他规划协调。大东区协同发展规划与新乡总体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即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新乡“十三五”规划纲要、新乡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新乡城市建设其他相关规划、高新区相关规划、经开区相关规划、新东集聚区相关规划、新乡产业园相关规划、市商务中心相关规划、延津节能环保园相关规划、新乡县古固寨园区相关规划、大东区域内乡镇规划、大东区主要功能组团相关规划等,要尽量协调融通、保持一致。

大东区的规划区域范围分为两大部分。其核心区面积376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260平方公里,总面积636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新乡高新区、新乡经开区、新乡电源产业园、新东集聚区、延津节能环保园、新乡县古固寨镇、延津县东屯镇、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和延津国有林场临近的榆林乡、石婆

固镇、胙城乡部分村庄、红旗区小店镇及红旗区辖区内大学城、正在规划建设的市商务中心区,牧野区辖区内的高铁新乡东站、中心医院新区医院、定国湖周边区域等。核心区约17.8%的用地与中心城区规划重叠,非重叠区域占大东区核心区面积的82.2%,为目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面积的2倍。考虑到外围管控的需要,将核心区北部临近的卫辉市孙杏村镇、柳庄乡及延津县榆林乡、石婆固镇、胙城乡的其他村庄作为拓展区。

大东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四个新乡”,加快大东区产业分工协同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大东区内外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组合型区域发展新路径。

大东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原则是:统一规划、分工实施、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用设施、合作共赢。坚持“三个统筹”,即: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实现宜居宜业宜游;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做到“三统一”,即:

对各个区域统一设定其功能,合理设置其发展的产业;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布局;对经济发展的政策统一口径,对社会事业等政策逐步统一。保持“三不变”,即:大东区区域内的原行政辖区不变;原投资收益渠道不变;原经济和社会主体责任不变。

大东区建设发展的规划目的。一是实现协同发展,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四个协同”,即:实现大东区内部一体化协同发展,科学确定大东区内各个区域功能定位,统一域内经济发展政策,实行招商引资一体和项目布局一体,建立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分担,促进要素顺畅流转,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大东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协同发展,通过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设施布局、重大政策实施,促进主城区的行政功能、经济功能、创新功能向大东区疏解,城市空间向大东区拓展,城市人口向大东区流动;实现以大东区为引领的新乡市与郑州大都市区的协同发展,推动郑新融合发展;实现新乡市与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使大东区成为支撑中原崛起的重要节点。二是打造中原经济区强市,加快新乡崛起。大东区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合理拓展,人口和产业有序集聚,达到“以东带西、形成合力、做强做大中心城、带动新乡

发展”的目的,提升新乡市经济活力和城市竞争力,推动新乡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强市。三是探索城市创新发展路径,强化实验示范。培育内生动力,探索多规合一、体制机制创新、产城融合、城乡统筹、资源整合、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等城市发展新路径,实现大东区协同创新发展和新乡市工业基地的二次创业,使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实验区。

大东区建设发展的总体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围绕建设新乡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努力将大东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改革开放、创富创新,智慧科技、绿色环保,宜业宜居、文明和谐的全国一流协同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一是将其打造成新乡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的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共同发展,着力形成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组团地区,与主城区互为一体,东西呼应,成为带动新乡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是将其打造成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引领区。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中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科技创新、治理创新、机制创新在大东区范围内的先行先试,消除行政区划壁垒,形成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协同、公共服务协同,将大东区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引领区。三是将其打造成中部地区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先导区。强化产业集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优势传统产业、新型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大东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将大东区打造成中部地区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样板区。四是将大东区打造成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多规合一”,推进城乡统筹,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

的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大东区建设发展的发展目标。近期目标:至2020年,探索“多规合一”,大东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产业统筹发展、人口有序集中、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管理体制机制顺畅、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社会和谐、跨行政区划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具体体现,一是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大东区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以上,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中部枢纽经济板块、西部科教创新板块、东部产业集群板块、北部电源电池板块、东北部旅游度假健康养老板块、南部高效农业板块的功能加速显现,“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大东区与主城区共建重大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东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实质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壮大,现代农业特色鲜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有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开放营商环境更为优化,以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为载体的开放平台更加完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大东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中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五是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水系连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远期目标:至2030年,将大东区建设成为协同发展、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组团示范区和新乡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明显,带动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先导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